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32篇
  免费   579篇
  国内免费   217篇
化学   513篇
晶体学   50篇
力学   1160篇
综合类   53篇
数学   806篇
物理学   1346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72篇
  2021年   100篇
  2020年   69篇
  2019年   56篇
  2018年   63篇
  2017年   103篇
  2016年   136篇
  2015年   105篇
  2014年   195篇
  2013年   285篇
  2012年   182篇
  2011年   195篇
  2010年   169篇
  2009年   213篇
  2008年   201篇
  2007年   248篇
  2006年   194篇
  2005年   178篇
  2004年   135篇
  2003年   120篇
  2002年   99篇
  2001年   92篇
  2000年   76篇
  1999年   89篇
  1998年   80篇
  1997年   68篇
  1996年   50篇
  1995年   50篇
  1994年   48篇
  1993年   33篇
  1992年   29篇
  1991年   26篇
  1990年   19篇
  1989年   21篇
  1988年   21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13篇
  1985年   14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9篇
  1981年   9篇
  1979年   6篇
  1978年   3篇
  1977年   2篇
  1974年   3篇
  1971年   2篇
  195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 毫秒
21.
Theoretical model for deformability of brittle rock-like materials in the presence of an oriented damage of their internal structure is formulated and verified experimentally. This model is based on the assumption that non-linearity of the stress–strain curves of these materials is a result of irreversible process of oriented damage growth. It was also assumed that a material response, represented by the strain tensor, is a function of two tensorial variables: the stress tensor and the damage effect tensor that is responsible for the current state of the internal structure of the material. The explicit form of the respective non-linear stress–strain relations that account for the appropriate damage evolution equation was obtained by employing the theory of tensor function representations and by using the results of own experiments on damage growth. Such an oriented damage that grows in the material, described by the second order symmetric damage effect tensor, results in gradual development of the material anisotropy. The validity of the constitutive equations proposed was verified by using the available experimental results for concrete subjected to the plane state of stress. The relevant experimental data for sandstone and concrete subjected to tri-axial state of stress were also used.  相似文献   
22.
玻璃态高聚物细观损伤断裂统计力学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李强  宋名实 《力学进展》1995,25(4):451-470
对玻璃态高聚物内部细观损伤断裂判据、机理、动力学及统计模型的最新进展,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介绍和总结,并简要概述了细观损伤统计描述在金属材料及玻璃态高聚物领域里的应用。  相似文献   
23.
疲劳损伤问题中有效应力的一种定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有效应力是损伤力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这个概念的提出为用无损状态下的本构方程描述有损伤材料的行为提供了有效手段.本文探讨损伤力学中有效应力的定义,通过对损伤演化规律的分析,指出有效应力的一般定义不适用于疲劳损伤问题.本文认为,疲劳问题中的有效应力应该以等效寿命为基础,并根据剩余寿命的概念引入了疲劳损伤问题中有效应力的一种定义.  相似文献   
24.
25.
对两种采用不同相容剂的聚丙烯(PP)和尼龙(PA)共混高聚物材料在大变形下的粘弹性力学行为进行研究,着重考察应变率效应和损伤的演化,从而分析不同的界面分子设计对共混体系材料宏观性能的作用。在准静态及冲击实验研究的基础上,基于ZWT非线性粘弹性模型,并结合了遗传算法,分别得到了能有效描述两种共混高聚物大变形阶段计及损伤的非线性粘弹性本构关系。两种材料在不同加载条件下表现出明显不一致的性能,原因在于其损伤演化的率相关性,且两种材料的大变形机制存在一定的差别,能用ZWT方程进行描述的范围也不一样。  相似文献   
26.
利用岩石力学试验系统(RMT)对负温下钢纤维混凝土进行了单轴压缩实验,测得了-5℃、-10℃、-15℃、-20℃下钢纤维混凝土的应力-应变曲线、杨氏模量、极限应力、泊松比等。实验结果表明材料的强度、杨氏模量随温度的下降而上升,尤其是当温度由-10℃下降至-15℃时,这些物理量变化特别显著,之后它们将逐渐趋于某一稳定值。本文对钢纤维混凝土力学性能的温度效应进行了分析并对实验结果进行了细观上的讨论。最后针对负温钢纤维混凝土应力-应变曲线的特点,基于塑性力学和损伤力学理论,建立了负温钢纤维混凝土的含损伤本构方程。该方程物理概念清晰,形式简单,具有一定的应用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7.
谭文锋  张文志 《实验力学》2007,22(6):644-648
损伤力学作为近年来固体力学的一个非常活跃的分支,其本构关系和损伤演化方程是核心内容。损伤演化方程中材料常数的确定,是损伤力学中最基本却很重要的工作。利用大范围损伤下的预估拉压和弯曲疲劳裂纹形成寿命的封闭解答,应用最小二乘法给出了确定损伤演化方程dD/dN=α(Δε)m中材料常数α、m的方法。该方法可作为确定这种类型损伤演化方程材料常数的一般方法。  相似文献   
28.
A micromechanical framework is proposed to predict the effective elastic behavior and weakened interface evolution of particulate composites. The Eshelby’s tensor for an ellipsoidal inclusion with slightly weakened interface [Qu, J., 1993a. Eshelby tensor for an elastic inclusion with slightly weakened interfaces. Journal of Applied Mechanics 60 (4), 1048–1050; Qu, J., 1993b. The effect of slightly weakened interfaces on the overall elastic properties of composite materials. Mechanics of Materials 14, 269–281] is adopted to model spherical particles having imperfect interfaces in the composites and is incorporated into the micromechanical framework. Based on the Eshelby’s micromechanics, the effective elastic moduli of three-phase particulate composites are derived. A damage model is subsequently considere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Weibull’s probabilistic function to characterize the varying probability of evolution of weakened interface between the inclusion and the matrix. The proposed micromechanical elastic damage model is applied to the uniaxial, biaxial and triaxial tensile loadings to predict the various stress–strain responses. Comparisons between the present predictions with other numerical and analytical predictions and available experimental data are conducted to assess the potential of the present framework.  相似文献   
29.
粗粒土与结构接触面受载过程中的损伤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张嘎  张建民 《力学学报》2004,36(3):322-327
进行了粗粒上与结构接触面单调和循环加载试验,基于宏细观测量结果,扩展了损伤概念以描述该类接触面在受载过程中的物态演化,及由于物态演化导致的力学特性从初始状态到最终稳定状态的连续变化过程.揭示了接触面损伤的细观物理基础主要是接触面内土的颗牲破碎和剪切压密这两种物态演化;指出接触面的剪胀体应变可以划分为可逆性和不可逆性剪胀体应变两部分,其中不可逆性剪胀体应变可作为接触面损伤发展的宏观量度,因此其归一化形式可作为一种损伤因子的定义;提出了建立粗粒土与结构接触面一种损伤本构关系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30.
朱翔  李天匀  赵耀  刘敬喜 《力学学报》2007,39(1):119-124
研究了振动波在含有环向表面裂纹的无限长圆柱壳中的传播特性.圆柱壳体的振动用Flügge方程来描述.运用线弹性断裂力学的理论,考虑到裂纹的张开、滑移和撕裂3种模式以及它们相互之间的耦合,利用分布的线弹簧来模拟裂纹并建立了裂纹所在区域的局部柔度矩阵,得到由此引起的附加位移和壳体中内力之间的关系.在入射波已知的情况下,根据裂纹两侧区域的位移和内力的连续性条件得到了反射和透射波的幅值系数.分析了入射波通过裂纹后的透射、反射系数与激励频率和裂纹尺寸之间的关系.为基于振动功率流方法识别圆柱壳表面损伤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